2013年2月21日 星期四

洞察力

看到一位學員在FB上的圖,想到另一位朋友傳來的故事,和網路上的一則故事。表面上,也許看來沒有大的關係,內裡是貫穿在同一個精神下 -- 是修行的方式與精神。


先說這位學員所登的內容。
MCKS:『世界和平的關鍵是教導人們為自己著想,並且懂得洞察所聞』

表面上,似乎是說,人要為自己想,自私點,聰明點,不要隨便聽就相信。那麼這世界就有機會和平。

MCKS 這麼說是甚麼意思?

兩則故事:
被稱為美國之父的富蘭克林,年輕時曾去拜訪一位前輩。年輕氣盛的他,挺胸昂首邁著大步,進門時腦門撞在門框上。

迎接他的前輩見此,笑笑 說:『很疼嗎?可是這將是你今天來訪的最大收穫。一個人活在世上,就必須時刻記住低頭。』

無獨有偶,有人問過蘇格拉底:『你是天下最有學問的人,那麼你說天與地之間的高度是多少?』
蘇格拉底毫不遲疑地 說:『三尺!』
那人不以為然:『我們每個人都五尺高,天與地之間只有三尺,那不是戳破蒼穹 ?』
蘇格拉底笑著 說:『所以,凡是高度超過三尺的人,要長立於天地之間,就要懂得低頭。』

看完這兩則故事,通常覺得它們是說,人要懂得謙虛。不要自滿。

釋迦摩尼曾這麼說
我們都知道,佛祖在菩提樹下悟道後的第一句話:「奇哉!奇哉!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。」

MCKS、富蘭克林、蘇格拉底、佛陀,這幾則都在說同一件事,只是角度不同。

人一旦自滿,就不再質問自己,再也看不見自己的問題,反而看到的都是別人的問題。現象上,如佛陀所說的,一旦執著於妄想,就離智慧越來越遠,這是放不下「自以為是」,將自己裝得滿滿的,一個也放不下。一個人就無法從自己這個角度外,去看到其他359個角度的未知境(或自以為已知境)。自己這 1 度就是妄想。如果這個世界的人們都能破除自己的妄想(謙虛的質問自己),有洞察的能力,就不致於依靠在某些很聰明的人給的「半真半假」的託詞(隱藏著他的私心),也不會盲目的被他人慫恿去完成別人的私心,落得自己是為何犧牲了都不清楚,還以為這半真半假的願景、拯救、真理就是自己的一切,而充滿熱血。於是,會失去自我利益的考量,盲目的加入別人的戰爭可能。

所以,MCKS說要教導人們為自己著想,意思是說,不要忘了自己和他人是全然不同的,要清楚自己是甚麼,不要被別人迷惑,也不要被自己迷惑。當然,真理有很多的層次,在能量的層次,他指的是眉心輪,以及眉心輪的使命。

謙虛是一種能力,不只是美德。能謙虛,那他的雙耳,雙眼會擦得亮晶晶的,能玲聽人們的訊息,也能很清晰的讀到他們表象訊息下的真正意思。這不是很容易的能力,自己心中必須沒有噪音,沒有迷糊,沒以執著、沒有偏見,才能洞見這個世界紛亂的表象下,真實的情景,並不為所動,沒有批評,沒有喜惡,只是純粹的知。是透過修行上的「覺知」所衍生的一個能力。這個能力是智慧,它在我們這個時空世界裡顯化為洞察力。

洞察,在被動的層面,你不易掉入黑暗中;在主動的層面,你能綻放光明,驅走黑暗 -- 自己的黑暗面。你將看見一般人看不見的層面。

洞察力的另一個名字叫理解力或同理心。也是一個人能寬恕、憐憫、慈悲的同一個力量。所以慈悲與智慧是同一件事情,能寬恕是因為此人有無比的勇氣與很好的智慧。

MCKS曾說『修行不是表現得緩步慢行,輕聲細語,若有所思。修行如同一個戰士在戰場上,在嚴厲的測試下,稍不留意,就會面對危機。』願所有的學員們能受到他的祝福,學得堅強、寬容、慈悲、智慧、謙卑、敏銳、覺察一切,在蒼穹之下自己是獨一無二的,同時間,也與所有一切合一,無我。

最後,引用網路上所見的一段話:

『自認為懷才不遇的人,往往看不到別人的優秀;憤世嫉俗的人,往往看不到世界的美好;只有敢於低頭並不斷否定自己的人,才能 夠不斷吸取教訓,才會為別人的成功而欣喜,為自己的善解人意而自得,才會在挫折面前心安理得 。』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